8月15日晚,广州的南国书香节现场热闹非凡,别鸣的新书《涉江的青铜》分享会如期举行。此次活动由花城出版社和花城文学院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参与。现场,暨南大学的中文系教授申霞艳和作家王十月与别鸣进行了深入的文学对谈,探讨了作品背后的深意和创作灵感。
《涉江的青铜》是别鸣的首部中短篇小说集,聚焦于长江三峡地区,讲述了普通人在时代巨变中所经历的命运起伏与精神探索。别鸣在分享会上透露,三峡大坝的建设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这个庞大的工程不仅改变了地理面貌,也深刻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和记忆。他表示,许多人熟悉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而他的作品则是“《三峡好人》后面的故事”,更关注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而渐渐模糊的个人记忆。
作家王十月在对谈中对别鸣的语言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提到,别鸣的文字融合了“短句、方言和拧巴感”,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不得不“正襟危坐”。王十月指出,别鸣的语言不仅稀缺,而且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使得作品在当代文学中显得独树一帜。
申霞艳则从“恋地情结”的角度解析了《涉江的青铜》。她认为,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三峡的小说,更是一部探讨中国精神和文化根脉的作品。别鸣通过兰溪的故事,描绘了在时代巨变中,普通人所经历的挣扎与坚韧,同时也反映了楚文化在当代的回响。这样深刻的主题引起了在场读者的共鸣。
在活动的互动环节中,一位来自浙江杭州淳安的年轻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提到,自己的祖辈也曾因水电站的建设失去了故乡,而别鸣的小说让他首次真正理解了祖辈面对故土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的共鸣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连接。
签售环节,别鸣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全世界的水都将重逢”的寄语,表达了他希望读者从书中找到勇气,走出群山,涉过险滩的愿望。这句话不仅是对小说主题的总结,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鼓励人们在变化中寻找自己的方向。
《涉江的青铜》在南国书香节的热卖,标志着别鸣在文坛上的崭露头角。作为一位新生代作家,别鸣用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记忆、故土与人性的故事,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去细细品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