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以“亦城领读新视界 数字书香漫云端”为主题的2025年书香亦城季度亮点活动在北京经开区紫荆文化广场拉开帷幕。作为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经开区文商旅体融合重点活动之一,这场集合了专家解读、跨界实验、互动体验的阅读盛会,吸引了来自经开区文联、企业、园区、社区、学校和图书馆代表等150人,共同踏上数字阅读融合文化创新的奇妙之旅。经开区文联主席赵雅娟,经开区工委管委会二级主办、宣传文化部部长陈建民,光明日报出版社原总编辑、光明读书会会长邓永标出席活动。
陈建民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北京经开区以网络文学为支点,持续撬动文化产业新动能。从政策护航打造产业沃土,到搭建孵化平台培育业态人才;从汇聚网文大咖专家,到建设“创作—孵化—转化”全链条业态,构建起“企业集聚、创作活跃、业态完善”的网络文学发展新格局。如今的经开区正在网络文学领域灵感迸发,资源汇聚、价值裂变,同时“书香亦城”品牌建设步履不停,通过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深耕,让文字之美融入城市的脉搏,让阅读成为滋养心灵的日常。
在嘉宾分享环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李林荣带来了主题为“网络文学的风口重生和时代机遇”的精彩演讲。他系统梳理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微信普及推动的传播方式变革,到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的迭代演进,以及其对IP转化路径、版权保护体系的深远影响。李林荣特别强调,当前网络文学正经历着“戏剧性的向上跃升”,迎来了新的发展风口。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当下主流内容形态,其核心叙事均依赖扎实的文本支撑,而网络文学正是这类内容的重要源头。如今,网络文学正处于深耕细作的关键奋斗期,尤其是在与传统文学元素的融合中,创作者敏锐捕捉优秀题材与时代热点,不断拓展着创作边界与价值空间。
中国香港青年作家吟光带来的互动剧场“网络文学与跨媒介实验”,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打破边界的创意展演。她以自己的科幻小说《港漂记忆拼图》为切入点,深入分享了网络文学与跨媒介实验的融合路径。她提出,创作应立足未来视角的科幻设计与思想实验,不仅要讲述“科幻的故事”,更要以“科幻的方式”叙事。这种理念下,网络文学突破了传统文字载体的局限,与全息投影、声音艺术等现代技术碰撞融合,让文字在光影与声波的交织中变得立体可感,仿佛为观众提前开启了一扇通往未来阅读的大门。
作家、收藏家、传统文化讲师宁珈则聚焦“传统与新媒体的共生”,以爆款网剧《问厨哪来清如许》为案例,细致拆解了传统饮食文化如何借助新媒体焕发新生。现场,她还带来了古装剧中亮相的精美传统首饰,邀请观众近距离观赏,在目光的交汇中,让大家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鲜活魅力。
最热闹的当属文商旅场景体验区,各个展台前都围满了跃跃欲试的参与者,沉浸式体验让“数字书香”变得可触可感。文创书展将书籍展览与文化创意产品展示相结合,营造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交互剧场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呈现书中12段港漂记忆的立体影像,观众轻触NFC感应唱片,昆曲名家创作的科幻电音作品便缓缓“流淌出来”;古潮现场展示了文房墨宝与簪钗器物等传统文化器物,观众们凑近细细端详,不时发出惊叹……“在交互剧场看着港漂故事,耳边又是昆曲混搭电音,感觉像钻进了书里的世界。”市民王女士说,“平时总觉得网络文学就是手机上的字,今天才发现它能和这么多东西结合,中国文化越来越有影响力了。”
据了解,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将于7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经开区举办。本次“亦城领读新视界 数字书香漫云端”书香亦城季度亮点活动,充分发挥经开区的科技优势和文化底蕴,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阅读体验,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阅读场景。活动期间,经开区将邀请网络文学领域的知名作家开展线上线下讲座交流,分享创作心得与阅读感悟;举办数字阅读技术成果展,集中展示最新科技应用;启动“亦城领读人”培育计划,培养专业阅读推广人才。同时还将整合经开区文商旅体资源,推出网络文学主题旅游线、文创产品展销和特色文化演出等一系列活动,让市民在数字阅读中感受亦城文化的独特魅力。九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