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官方门户网站 - 互动小说与文字游戏创作平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九游新闻

九游新闻

致敬历史、致敬时代 庞瑞垠长篇小说《补天裂》新书首发作品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7-17

  

致敬历史、致敬时代 庞瑞垠长篇小说《补天裂》新书首发作品研讨会

  7月10日上午,“五个一工程”奖得主、著名作家庞瑞垠心愿之作,致敬人民英雄、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长篇小说《补天裂》新书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在宁举行。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凤凰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凤凰传媒副总经理袁楠,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赵阳,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孟雅君,《补天裂》作者庞瑞垠,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出席首发式活动,座谈交流。徐海总编辑代表出版方致辞。活动由丁捷副主席主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4月,庞瑞垠抗战题材长篇小说《补天裂》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作品聚焦十四年抗战期间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抗战史事,纤毫毕现地展现了党领导下城市的地下抗日斗争与郊区的武装抗战细节,记录了中国抗战史上鲜为人知却悲怆炽热的一页,塑造了一系列舍生忘死,投身抗战洪流的人民英雄群像。作品以独到的历史视角、宏阔的文化景深、壮烈的爱国故事,彰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

  在开场致辞中,凤凰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介绍了作品的出版情况,他评价道:《补天裂》是作家在耄耋之年为读者带来的又一次震撼和惊喜!这部长达37万字的长篇小说,用文学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记忆。作品细腻描绘南京的风土人情,让历史场景与地域文化交融共生,既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坚韧品格,也让读者在文字中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厚度。《补天裂》是一位老作家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一部致敬历史、致敬时代的诚心之作。

  首发式上,《补天裂》作者庞瑞垠深情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初心。创作这部作品了却了自己多年来为抗战期间流血牺牲的古城守护者正名立传、填补文学创作领域空白的夙愿。同时,作者希望以这部作品给予和平年代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一些关于人生道路选择的参考和启发。在艺术表现上,庞瑞垠表示,自己至今创作了31部文学作品,其中13部长篇小说中有7部以南京为背景。《补天裂》是他尝试较多运用方言写就,融合地域风俗、风情、风景的“南京味”集大成之作。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指出:86岁高龄的作家以惊人的毅力和执着,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最终为读者呈现出《补天裂》这样的厚重力作。其不惧岁月、挑战自我的精神,不仅是其个人文学理想的生动写照,更为无数文学写作者树立了典范和榜样。《补天裂》不仅生动再现了抗战场景,更深刻挖掘了人性的光辉与历史的厚重,激发读者更好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九游官方门户网站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

  首发式上,作家庞瑞垠与专家学者、作协及出版单位代表梁鸿鹰、丁捷、袁楠一起,共同为新书揭幕。作品研讨会环节,与会评论家、学者围绕作品价值展开探讨。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指出,《补天裂》以深沉的历史感,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这部作品,应该放在抗战文学谱系中加以审视,才能够充分彰显其独特价值和意义。《补天裂》以“补天”意象进行立意,暗合女娲补天的神话原型,象征着中华民族危难时刻的自我拯救。作家在以文学方式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对抗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个体命运的书写让南京沦陷的苦难记忆与南京人奋起反抗的抗争记忆得以传承,在历史与现实对话中展开对人性的深入探讨,不仅告慰历史,对现实也启示良多。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丁晓原认为,《补天裂》既有着小说的形制,又兼具非虚构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作品在重要的纪念时间节点推出,具有当下性和时代性。与许多书写南京的抗战文学不同的是,《补天裂》一改铺陈受难和被屠戮的惨景,突出了抗战文学“抗”的意味,写出了抗战时期真正的南京精神。同时,作品具有浓烈的南京风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抗战历史真实的一面,笔力苍劲,令读者更为信服。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以专业出版人的眼光评价《补天裂》的阅读价值。她认为,《补天裂》的书名与作品想要表达的南京人民在抗战时期的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高度契合,堪作品之眼。同时,作品的人物塑造呈现出多阶层、群像式特点,展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广泛参与性。而人物塑造则颇见匠心,书中一个僧人言道:我等只是出家,不是出国。爱国也是我等本分。小人物的亮点令人印象深刻。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也让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认为,《补天裂》不仅写了南京城市文化特质中属于“士人文化”的“烟水气”“帝王州”一面,更打捞出南京常常令人忽略然而同样重要的“商业文化”特质。此外,作品兼顾了城市与近郊的互动,近郊与主城一道,共同构成了南京深沉的文化根基。而庞瑞垠笔下的人物,则是一种“历史的人”、蕴含于时代习俗之中的人,这使得他的创作具有了史诗意味。

  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认为,《补天裂》是极具辨识度的另一种形式的南京故事、南京书写,尤为凸显南京人在国破家亡时的精神风骨与抗争精神。作品呈现独到的书写模式,强调民间抗战,着力刻画人民英雄群像。此外,庞瑞垠既是优秀的小说家,又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补天裂》非虚构与虚构双线并行、紧密结合的叙事特点,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凤凰传媒副总编辑王振羽表示,《补天裂》堪称抗战主题小说的新突破、大收获。《补天裂》补全了南京的抗日烽火图,是致敬古都抵御外侮的风情画,更是众多抗日战争小说文本中的补白录。庞瑞垠以文学力量、小说厚度,写出了民族精魄,写出了抗战精神,足可告慰这座沧桑多难的古城,告慰无数为国捐躯的先烈。

  南京大学副教授李丹从抗战文学书写传统的角度,畅叙了《补天裂》与传统抗战叙事的异同,进入作品,其文学想象与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的充分融合令人惊艳。此外,作品对人民抗战、全民族抗战的强调,是革命叙事的一条新思路、新尝试。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的干部妥东博士从人物塑造、小说语言、人性深度以及历史主体层面剖析了《补天裂》的创作特色。小说中隐藏着一条城与人命运交织的线索,古城南京的兴衰荣辱、命运浮沉与战火中南京儿女的生命轨迹交叠重合,故事明暗线的交错并进,构成了《补天裂》的丰富的艺术性、审美性。

  作品研讨会结束前,《补天裂》作者庞瑞垠再次对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集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搭建交流平台,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表达谢意,更动情地表白:南京是我的故乡,我就像一个农民,我毕生的使命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地耕耘。


本文由:九游,九游官网,九游娱乐官方网站,九游官方门户网站提供

九游新闻

联系我们

手机:0394-31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