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官方门户网站 - 互动小说与文字游戏创作平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九游新闻

九游新闻

微短剧高质量出海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01

  微短剧作为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正从单一的译制搬运走向多元内容创作、产业链布局的深度本土化发展。在政策引导、平台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微短剧出海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但仍面临着题材同质、审美粗暴、文化折扣等多重挑战。未来,行业应注重提升内容质量,优化本土叙事策略,完善版权机制,推动微短剧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中坚力量与国际传播的新支点。

  微短剧是当下影视领域发展的新兴赛道。202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界定单集时长10分钟内的剧集作品为微短剧。2022年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将微短剧界定为单集时长为数十秒至15分钟的剧集作品。微短剧受众定位精准,剧集情节紧凑,集合了人类几近极端情绪的表达,得到了大众的喜爱。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59.7%,超越了网络外卖用户的规模(5.92亿人)。

  微短剧在国内热度居高不下的同时,出海势头同样如火如荼。据DataEye数据预测,仅2025年第一季度,其收入预计突破24亿元,下载量飙升至2.59亿次,或可实现大幅度增长。在Sensor Tower 发布的“2025年5月中国出海非游戏应用收入榜”中,微短剧类占据前二十位中的九位。在国家广电总局助推下,互联网平台纷纷加码微短剧内容生产与推广,推出专项扶持计划和激励政策,助力精品微短剧的全球传播。电商平台及主流媒体也跨界入局,扩展内容分发渠道,释放流量红利。各地微短剧产业园区和拍摄基地不断涌现,形成完整的制作与服务体系,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海外观众对中国微短剧的接受度和关注度持续攀升,助推行业规模和影响力快速扩大。

  基于国内市场一路高歌的成功实践,创作者们总结出了一套相较安全高效的爆款创作模式,广泛使用在微短剧制作上。在出海微短剧中,一部分是通过翻译直接出海,另外一部分则是为目标市场量身定制。观察国外视频平台上的作品可见,无论何种出海模式,大多都深受爆款创作模式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关于逆袭、复仇、霸总、赘婿等内容的微短剧充斥市场,呈现出了题材同质化严重的现象。

  在海外市场高速增长的进程中,为迎接流量红利,快速占领市场,微短剧的剧本创作一改内容先行的逻辑,转而走向了模板化的生产模式,将故事设计、人物名称和背景设定做出微调,便可大规模产出脱胎于同一个剧本的作品。

  题材同质化、生产模板化的特点,不仅削弱了微短剧的辨识度,也让海外观众在高频接触后迅速产生疲劳感,降低了观看黏性与自身美誉度。

  为了适配移动端高频内容消费习惯,微短剧具有 “短、平、快”的特性,表现在时长短、节奏紧凑、生产快速、易于传播。然而,相较于传统剧集的长时段叙事,微短剧刻画人物成长弧线的空间狭窄,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短短十几秒或者一两分钟就要呈现出高强度冲突,只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叙事。部分创作者更是以极端手法营造高强度爽感刺激,不惜突破道德甚至法律底线,导致微短剧内容在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上存在明显瑕疵。

  爽感至上的创作方式固然能够在短期内博得大量流量,但牺牲了人物塑造与叙事深度后,单一的感官刺激是否能驱动大众持续观看?更进一步,某些作品中甚至存在低俗软色情与血腥暴力等内容,为追求点击率的博眼球行为不仅挑战了审美底线,还冒犯了伦理边界,甚至触犯法律底线,导致微短剧被视为感官垃圾的风险也大大上升,成为其出海路上的潜在阻碍。还曾有演员吐槽拍摄过的微短剧逻辑性不强,剧情不合理,演绎起来分外别扭。

  与题材同质化和审美粗暴化相比,微短剧走出国门时面临的文化折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传播障碍。这不仅只是语言翻译造成的语义折损,还有文化符号在异域的失效现象。一方面,部分中文词语很难被准确翻译,弱化甚至扭曲词语原义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上火”这一表达,如果直译为“on fire”,不仅不能传达原本所指的中医语境中的生理状态,反而可能引发歧义,被误解为燃烧或情绪愤怒等完全无关的内容。再进一步,即使翻译本身准确,目标文化的观众也未必能够理解东方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根据霍尔提出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中国作为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其信息传递更依赖于共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经验;而欧美社会作为低语境文化代表,则更习惯于直接、明确的信息表达。这种文化结构的差异,导致微短剧中的很多隐性叙事、情感暗线或历史隐喻,在没有相应文化土壤的环境中难以被有效感知。也就九游官方门户网站是说,即使微短剧在语言形式上做到了翻译得当,其意义的传达仍旧存在失效的可能。这一困境对于包含历史元素的微短剧而言尤为突出。科举考试、宫廷制度这类题材,在国内能够快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但在海外市场中却可能因缺乏对应认知基础而较难被感知理解,从而导致语义失灵的局面,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搬运译制出海模式可快速大规模占领海外市场,但边际效应正在逐渐递减。各大微短剧平台开始积极探索本土化策略,将符号转译的方式由机械搬运转变为调适融合,以当地文化符号为叙事基础,重新建构剧情结构与人物设定,以实现文化情境与情绪语义的真正对接。

  本土化的团队与演员是推动微短剧内容有效落地的关键力量。相比国内主导的翻译与改编,当地制作团队更熟悉目标市场的叙事偏好与文化语感,能自然地融入地域性语言与当地热梗,增强观众的亲近感与接受度。

  例如,隶属于麦芽文化旗下的海外微短剧平台NetShort推出的《CEO Wants My Little Rascal》(《爱情回旋镖》)沿用了国内微短剧中热门的“总裁夫人带球跑”模因,在其基础上引入了西方本土的总裁元素,构建出兼具异域叙事张力与本土情感逻辑的故事体系,打破了文化理解壁垒,登顶DataEye六月海外微短剧热值榜榜首。

  除了剧集内容的转向外,微短剧的出海步伐也逐渐向产业落地迈进。平台不再满足于将成品剧搬运到海外,而是逐步转向从创作、制作到分发的全链条本地部署,力求提升市场适应性与品牌黏性。在过程中,国内短视频平台成为了全球化扩张的主力军,并在不同区域建立起具有代表性的阵地。例如,字节跳动旗下的免费微短剧 App Melolo ,在印尼市场长期位居同类应用下载量榜首;昆仑万维推出的 DramaWave 则牢牢占据韩国 Google Play 娱乐榜前列,成为中国微短剧在日韩市场落地本土化的成功样板;再如原隶属于广州安悦网络的 FlexTV 流媒体平台,在东南亚市场发展迅速,在泰国推出的多部热门微短剧,由本地演员出演,借助本土化表演方式与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快速建立起观众共鸣,稳居泰国 App下载 榜前列。

  除了吸纳本土化的创作团队与演员,平台也在尝试搭建本地化的产业支撑体系,以适应不同市场的政策要求与生产逻辑。以活跃于欧美市场的ReelShort为例,其母公司枫叶互动(Crazy Maple Studio)自创立即构建起包含微短剧、互动游戏、网络小说的产品矩阵,围绕IP生态进行多轮验证与跨平台孵化,推动微短剧内容从文化出海向产业链输出升级。

  微短剧作为一条新兴赛道,在发展过程中也搭上了高科技快车。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微短剧创作。如今,微短剧制作方式主要分为三类:其一是传统的全人工制作,即由编剧、导演、演员等亲力完成内容打磨,侧重情节设计与拍摄质感的精细控制;其二是人机协同模式,在剧本生成、自动翻译、语音配音、字幕制作等环节,人工智能提供了广泛助力,大幅降低了微短剧制作成本。例如,昆仑万维海外布局的微短剧平台DramaWave就上线了人工智能配音功能,可以实现快速翻译、快速合成多语种配音等效果;其三则是“全AI生成”,从剧本、人物到视觉呈现,几乎全流程依赖人工智能完成,实现低成本、高速度的内容扩展。不过,目前真正实现“全AI生成”的微短剧仍属少数,井英科技推出的微短剧应用平台 Reel.AI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该平台目前已上线包括真人实拍与全AIGC生成在内的多类型微短剧,其中AIGC微短剧完全由井英科技自研的 Reel Diffusion 模型制作生成。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也为微短剧提供了一个脱胎于剧集本身的互动剧场。Reel.AI还上线了基于AI技术的聊天功能,可以助力观众参与感与平台粘性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此种互动也对角色人设的把控提出更高要求。若AI输出的内容与角色性格设定严重偏离,即“OOC”(Out of Character,不符合个性)现象频发,可能削弱用户代入感,损害整体观看体验。因此,平台在训练AI模型时需精细调试角色语料,在提升互动自由度的同时,确保角色表现的一致性与可信度。

  在经历早期爆发阶段后,微短剧行业正逐渐迈入质效协同阶段。高频的内容输出固然带来了用户规模与市场收益的迅速扩张,但也伴随着剧本结构单一、叙事逻辑薄弱、视觉风格趋同等隐忧。未来微短剧内容创作机制应从“爆款叙事”向“高质量叙事”转型,在高效生产节奏中引入更加系统的内容策划机制,加强对剧本结构、角色深度、视听语言与剪辑节奏的打磨,使其不仅吸睛走心,更符合普世价值观和生活常识。

  与此同时,微短剧作为文化产品,其出海不仅是内容的跨境流通,更是文化的跨语际对话。在内容表达上,应主动规避机械讨巧式的粗暴本地化倾向,转向更具共情力的文化适配策略。通过深挖跨文化共通的情绪基底(如亲情、奋斗、爱情)以及叙事结构,在保持中国叙事主体性的同时,兼顾目标受众的价值观接受度与文化认同差异,实现求同存异的全球传播。

  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下,微短剧的出海不仅取决于内容的品质与适配度,还依赖于平台在海外市场的综合运营能力。强化国际运营能力,意味着平台要从单纯的内容输出者转变为本地生态协同者。一方面,平台需在本地化策略上实现精细化部署,包括内容翻译与配音、推荐算法的本地优化等,以提升平台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接受度与活跃度。如隶属于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DramaBox便在东南亚市场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与剧本调整,实现了对特定用户群体的内容适配,增强了用户粘性。

  另一方面,不同于国内以短视频平台、长视频平台承载的分发逻辑,当前出海微短剧多通过独立App进行运营,并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进行广告投放,引导用户跳转下载。平台可依托TikTok、Instagram、YouTube等海外主流渠道,在用户兴趣场景中实现更具渗透力的传播。其中,TikTok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海外产品,亦提供了打通内外流量资源的天然渠道,助推了其短剧出海App Melolo的发展,达成国内外的联动。在这一过程中,平台不仅可以借助已有的产品体系实现对海外市场的渗透,同时也反向提升了企业对内容形态、算法逻辑及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形成跨文化运营闭环。

  在微短剧出海成为行业共识的同时,版权治理也成为全球内容流通链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2025年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宣传部版权管理局局长王志成表示,与微短剧之相关的版权问题正日益突出,洗稿搬运、侵权改编、抄袭剽窃等侵权盗版现象时有发生,微短剧出海也面临着版权交易不畅、海外维权较难等现实难题。当前多数微短剧企业尚未建立完备的海外版权登记与追溯机制,导致内容侵权、山寨翻录、账号滥用等现象频发,严重影响行业信誉与出海稳定性。

  以YouTube平台为例,部分侵权方会抢先在海外平台登记为微短剧权利人,借助平台版权保护机制,不仅非法获取流量收益,还能阻止原版权方上传内容,给正版权益人带来巨大损失。为使得中国短剧能更好地走向海外,国家正加快完善版权立法工作,相关部门正推进《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的修订工作,致力于建立健全的版权国际贸易服务机制,指导并支持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版权贸易。从行业角度出发,微短剧企业也可以尝试建立更前置的版权评估体系,使每一部微短剧从创作源头就拥有明确归属和可追溯路径,从而减少纠纷风险。

  从内容出海到产业出海,微短剧正逐步走出一条集创意、技术、机制为一体的立体化拓展路径。面对题材趋同、审美低俗与文化折扣等现实难题,平台与内容方正积极寻求突破之道,通过在地化转译、本土化团队建设与 AI 互动模式探索等方式,重构微短剧的全球传播逻辑。在热潮之中,行业也正在从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型:精品内容的持续输出、合规机制的完善建设同步将微短剧建设得更加 “ 出得去、留得下、传得远 ” 。


本文由:九游,九游官网,九游娱乐官方网站,九游官方门户网站提供

九游新闻

联系我们

手机:0394-3195657